百科

财务百科

用通俗语言解读价值投资中关键的30+财务指标,帮助投资者像专业人士一样分析企业财报。

两种估值方法:现金流折现(DCF)&比较估值法

巴菲特说,买股票就是买企业。企业的内在价值最终决定了股票价格,这是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。同样地,投资大师赛斯·卡拉曼在其著作《安全边际》中说道,“投资没有什么可神秘的。简而言之,就是先确定某个企业的内在价值,然后以足够低于这个价值的价格买入。就这么简单。”

那么,如何计算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呢?虽然计算方法五花八门,但“价投”们常用的主要就两种:一种是现金流折现法(DCF),另一种是比较估值法。

现金流折现法(DCF)

在众多计算方法中,如果非要说哪一种方法是“正确”的,那一定是现金流折现法(DCF),因其背后的逻辑坚实而纯粹——“任何资产的价格应该等于该资产创造的现金流的现值之和”。因此它被视为估值领域的“第一性原理”和黄金标准。

在说明现金流折现法之前,需要先了解其中两个名词,即自由现金流、折现。

自由现金流,指的是企业从经营活动中获得的现金净流入,减去为了维持现有生意运转所必需的资本投入(即“资本开支”)。这好比个人每月工资收入,减去房租、水电、伙食等必要生活开支后,剩下的可以自由支配的那部分现金。在实践中,自由现金流的一个简易计算公式如下:自由现金流 =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- 购建固定资产、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。

折现,把未来的钱折算成现在的价值,就是折现。之所以要进行折现,是因为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。举例来说:今天的100元,按照10%的收益率,一年后就会变成110元。反过来看,一年后的110元,如果按10%的折现率,折算到今天,其现值就是100元。

现金流折现法,原理上就是将企业未来每年产生的自由现金流,按照合适的折现率,折算成现值,然后将每年的现值逐笔地加起来,便是该企业的价值。

在实际操作中,由于我们无法无限期地详细预测企业未来,通常将DCF估值过程分为两个步骤。第一步,设置一个能看清的可预测期间(例如未来5年、10年),并估计出这段时间内每一年的自由现金流。第二步,可预测期结束后,我们假设企业以一个较低且稳定的增速(通常参考长期通货膨胀率或GDP增速)持续增长下去,并利用永续年金模型计算出这部分永续价值。最后,将可预测期内的现金流与永续价值分别折现,加总得出企业价值。

DCF实操,假设现在是年初,企业到年底预计可产生自由现金流150万元,预计未来5年内,自由现金流可保持每年15%的增速,其后能保持5%的永续增长,若贴现率取值10%,计算其企业价值为:3857.4万。计算过程如下表所示。

时间自由现金流现值计算公式
第1年底150136.4150÷1.1^1
第2年底172.5142.6172.5÷1.1^2
第3年底198.4149.1198.4÷1.1^3
第4年底228.2155.9228.2÷1.1^4
第5年底262.4162.9262.4÷1.1^5
永续终值5510.4262.4×1.05÷(10%-5%)
永续现值3110.55510.4÷1.1^6
企业价值3857.4

DCF是将“价值源于未来现金流”这一思想具体化的科学工具。尽管方法本身是科学的,但其依赖的参数却过于主观,造成估值结果对输入参数非常敏感。

这里介绍一下本人亲手开发的DCF计算器

🔗 地址DCF现金流折现计算器

比较估值法

比较估值法,是通过选择与目标企业高度相似的企业,并参考其市盈率、市销率或市净率等乘数,来进行估值的方法。所谓“高度相似”企业,是指两家企业所处行业、主营业务或市场环境等方面高度相似,他们之间具有较强可比性。

比较估值法的底层逻辑是金融学的“一价定律”,即相同的资产应该有相同的价格。然而,现实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企业。因此,该方法实际上是一价定律的一种应用变体——即相似的资产应该有相似的估值。

比较估值法依赖于或者说它假设市场是有效的。然而,市场有效但并不总是有效。如果整个市场都被高估了,那么比较估值法得出的目标公司的估值也同样被高估,这就是所谓的“泡沫传染”。